
“灣區(qū)升明月”2025大灣區(qū)電影音樂晚會于9月28日晚在澳門圓滿落幕。這場盛會印證著音樂是跨越地域的最佳紐帶,經典旋律能喚醒全球華人共同的情感記憶。當凌峰含淚唱響《吾愛吾國》,當王力宏與單依純演繹《落葉歸根》,當臺灣偶像劇金曲掀起全場合唱熱潮,我們清晰地看見——文化認同,始終是維系民族情感最深沉的力量。
歷經四載耕耘,“灣區(qū)升明月”已從文藝展演升華為國家級文化工程。這場音樂之旅印證了持續(xù)性的文化交流活動能夠系統(tǒng)構建區(qū)域文化認同。2021年大灣區(qū)音樂晚會深圳初啟,王菲以一曲《灣》,繪就“月照灣區(qū)”的第一道同心軌跡;2023年香港回歸26周年之際,成龍擊鼓高歌《萬里長城永不倒》、劉德華再唱《中國人》,以激昂旋律彰顯文藝作品凝聚民族認同的關鍵作用;2024年澳門回歸25周年時,《天地龍鱗》以龍為魂完成精神加冕,讓文化儀式對集體記憶的塑造力愈發(fā)鮮明;2025年澳門再聚,三代藝人同臺唱響時代和鳴,更直白道出文化傳承需要代代接力的深刻命題。
9月28日,凌峰在演唱《吾愛吾國》。
舞臺從來不只是藝術的展示窗口,更是時代情感的銘刻載體。晚會的感染力源于對中華文化根脈的深度挖掘——《君》串聯(lián)16首金曲,讓兩代歌者完成跨越時空的隔空對話;《傳源》以“傳承同一夢,源起同一家”的歌詞,道出文化融合的真諦。這些作品共同印證中華文化基因是跨越海峽最堅韌的精神橋梁。
緊扣文化情感密碼是晚會喚醒全球華人共鳴的關鍵。僅微博平臺便收獲2.4億閱讀量,足以證明“灣區(qū)升明月”已成為現(xiàn)象級文化品牌。盡管兩岸社會環(huán)境存在差異,但同根同源的文化記憶與共情共鳴的藝術表達,始終是深化交流與合作的最堅實基礎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(qū)建設深入推進,文化融合已成為區(qū)域發(fā)展的重要維度。晚會中多語言交織、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碰撞、本土與國際對話的實踐,正是大灣區(qū)開放包容文化氣度的生動縮影。這種多元共生、和諧統(tǒng)一的文化生態(tài)更揭示:兩岸文化交流需在尊重差異中尋求共識,在包容多樣中強化認同。
晚會雖已落幕,但其文化回響卻在持續(xù)激蕩。兩岸同胞血脈相連、文化同源的情感紐帶,任何力量都無法割斷。正如大灣區(qū)上空的那輪明月,照見的是同一片星空,傳承的是同一脈文化,展望的是同一個未來。這場年度文化盛事再次證明,以文化人,以藝通心,才是促進交流、深化認同的永恒之道。
責編:周冠成
來源:紅網
“面包媽媽”黃文韜:身殘志堅勇闖創(chuàng)業(yè)路 用雙手揉出生活的甜
老細屋里&崔老板蟹鉗:強特色、優(yōu)服務、樹標桿,推動“吃在湘潭”品牌火起來
書香岳塘:暢游書籍的海洋——小谷吖循環(huán)書倉
禁燒秸稈護生態(tài) 巧用廢料變資源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昭山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法華山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山市晴嵐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昭潭
下載APP
分享到